保险中的“免赔”是什么?相对免赔和绝对免赔有什么区别?实际理赔如何计算? - 知乎

日期: 栏目:资讯简介 浏览:22 评论:0
保险中的“免赔”是什么?相对免赔和绝对免赔有什么区别?实际理赔如何计算? - 知乎

  不论车险、人身险、还是家财险,我们都经常看到“免赔”约定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
  有的还区分相对免赔与绝对免赔,又有什么区别?如何计算?

  今天我们带着案例一起看看这个小细节~

  免赔,

  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“赔偿起点”、“起付线”、“门槛”,(常见保险条款中的“免赔额”释义示例)

  就是损失责任如果低于某一个金额/比例,保险公司不赔付,只能由我们(被保险人)自己承担;

  超过这个金额/比例(的部分),保险公司才赔付。

  主要在“费用补偿型”责任中出现,也就是报销类的,

  例如医疗费用报销、第三方损失费用补偿等。社保中的医保,就是医疗费用报销的典型。在实现社保统筹结算以前,住院都是我们自己先支付住院费,再通过社保报销一部分。车险中,例如发生追尾事故,造成前车维修,花费2万元,就需要通过我们投保车险中的第三者责任来进行报销。

  对我们消费者而言,免赔越低,当然越好,因为自己需要承担的少。

  但相应地,保险公司承担的就多了,理赔成本更高,所以同样保障内容下的保费(价格)也会更贵。例如车险中,勾选“不计免赔”责任,就可以实现0免赔,出险全部金额都由保险公司报销,但我们也需要为此多支付一些保费。

  所以,保险公司设定免赔额,主要基于两个目的:

  (1)防范道德风险,

  避免大家有事没事都往医院跑,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费用;

  (2)控制理赔成本,

  过滤掉一些小额的赔付,降低理赔率和理赔金额,从而控制成本,也才能降低保险费用(价格),让更多的人都能够“买得起”。

  对于我们消费者(被保险人)而言,

  投保有免赔约定的保险,将合理范围内的风险自留,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所需的保险费用,可以将保险的杠杆作用发挥到更大。

  主要有3类:

  “免赔额”——固定金额以下不赔,

  一般在社保、商业医疗险、意外险的医疗责任、车险中比较常见,例如社保里的职工医保,成都市住院超过160~800元(按不同医院级别)才报销;商业百万医疗险,大多要求住院超过1万才报销。

  “免赔率”——损失金额的固定比例以下不赔,

  一般在车险、责任险中比较常见,例如租车保险中有的会约定每次事故损失金额中只赔超过10%的部分。

  “免赔天数”——固定天数以下不赔,

  一般在医疗险和意外险中的住院津贴责任中常见,例如按住院天数给付的住院津贴,有的产品超过3天以上才赔。

  这些免赔规则,一般按保险期间(1年/数年)或按次约定,门诊医疗一般是按每次免赔XX元,住院津贴一般按每次免赔X天,而住院医疗大多是按年免赔XX元,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多次费用累积计算免赔额的。

  假设免赔额1万元,

  第一次住院实际花费0.5万,没达到理赔标准,不报销,

  但下一次再住院花费0.8万元,把上次住院的票据一起提交,

  那么在同一个年度内的累积花销就是0.5+0.8=1.3万 ,超过了免赔额1万,就达到理赔标准,可以报销了。

  在“免赔额”和“免赔天数”形式中,按满足条件后是否扣除免赔部分,又分为“相对免赔”和“绝对免赔”。

  相对免赔——可以理解为“门槛”,

  只要超过门槛,门槛以上和以下的部分全都赔,被保险人无需承担费用。

  绝对免赔——可以理解为“起付线”、“入场费”,

  达到起付线后,也只赔起付线以上的部分,起付线以下的部分(“入场费”)依然需要我们(被保险人)自担。

  具体怎么操作呢?

  以免赔额为例——

  (1)相对免赔时,

  如果 损失金额≤免赔额,不赔;

  只要 损失金额>免赔额,那么 【实际理赔金额=损失金额】,

  (2)绝对免赔时,

  如果 损失金额≤免赔额,也是不赔;

  如果 损失金额>免赔额,那么 【实际理赔金额=损失金额-免赔额】,

  假设住院实际花销3000元(也就是损失金额为3000元)

  A保险为相对免赔额1000元,那么可以报销3000元

  B保险为绝对免赔额1000元,则只报销3000-1000=2000元

  *注:这里的“实际损失金额”一般是指经社保报销后的金额,也就是【实际损失金额=实际花费-社保统筹结算金额】。商业医疗险大多要求被保险人先通过社保统筹报销,剩余部分再报商业险。若未从社保结算,则商业险报销比例会下降。

  怎么知道某款保险是相对免赔还是绝对免赔呢?

  这个一般只能从保险责任的描述中是否“扣除免赔”来区分。

  (绝对免赔的责任描述示例)

  实践中,绝对免赔的保险更多见。

  但大多数也都支持从其他商业险途径报销来抵扣免赔额,

  以百万医疗险为例,

  计算方法:

  实际报销金额 = 实际花费 - 社保统筹结算金额 - 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-(免赔额 - 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)

  *若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>免赔额,则上式最右括号内的部分计为0.

  *如果有报销比例限制,那么上述计算结果还需要再乘以报销比例。为简化演示,此处均假设100%报销。

  拿小明举个例子,

  实际住院费用4万元,其中社保统筹1.1万元,自付2.9万元。

  情况1:

  小明之前只投保了C款百万医疗险,绝对免赔额1万(支持从其他商业险抵扣),不限报销范围,100%报销,保额(报销上限)100万。

  由于没有其他商业险,

  那么C款只能报销=实际花销4万-社保统筹结算1.1万-免赔额1万=1.9万,

  剩下2.9-1.9=1万需要自己承担。

  情况2:

  如果小明还同时投保有一份小额住院医疗险D(不限报销范围),绝对免赔额1000,100%报销,保额(报销上限)1万。

  那么就可以先从D保险报销,再从C保险报销,将D保险报销的部分用来抵扣C的免赔额:

  C保险报销金额=总花销4万-社保统筹1.1万-D保险报销1万-(免赔额1万-D保险报销1万)=1.9万,

  也就是实际报销C保险1万+D保险1.9万=2.9万元,自付0元。

  通过这两个示例,可以看出相对免赔和绝对免赔的实际理赔效果差异了——同等情况下,相对免赔可报销金额更多,需要我们自己承担的更少。

  百万医疗险大多属于绝对免赔,但其中也有一类特殊情况——有少数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可以通过社保已报销的金额来抵扣,实用性很高。因为大家看病都会优先使用医保统筹结算,所以也可以间接看做绝对免赔中的相对免赔。(↓某社保可抵扣免赔额的医疗险条款)

  计算方法:

  实际报销金额 = 实际花费 - 社保统筹结算金额 - 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 -(免赔额 - 社保统筹结算金额)

  *若社保统筹结算金额>免赔额,则上式最右括号内的部分为0.

  还是前面小明例子,

  情况3:

  假如投保的是E款百万医疗险,绝对免赔额1万(支持社保抵扣),

  那么在本次住院理赔中,因为社保统筹报销了1.1万,已经超过了绝对免赔额的1万,足够抵扣,

  所以可直接通过E款报销自付的2.9万,

  而不是像C款百万医疗险那样无论如何都只能报销(2.9-1)=1.9万

  情况4:如果住院花销4万中,社保统筹只有0.7万,自付3.3万,虽然自付部分已经达到理赔标准(超过了1万元),但由于社保报销的金额不足以抵扣全部免赔额,那么E保险报销3.3-(1-0.7)=3万元,

  1.免赔越低,同样责任下的保费(价格)也会更贵。绝对免赔与相对免赔同理。所以还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。

  2.实际情况中,除了免赔之外,通常还会约定报销范围和比例,不一定所有费用都可报销,投保时需注意查看条款哦。

  3.如果免赔额是按年/数年计算的,那一次两次没达到免赔额也不要紧,妥善保存相关票据资料,以便下次万一再出险时,可用于抵扣免赔额。

  本文系喵眼识险原创

  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

评论留言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